top of page

Munkhbolor Ganbold

蒙古

​駐村時間

24/8/13

24/9/30

Munkkh是一位 蒙古當代藝術家,曾參與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「迷失在腾格里」(Lost in Tngri)蒙古館的展出。

1983年生於烏蘭巴托,Munkkh 成長於蒙古 1990年代社會動盪的過渡時期。他先後就讀於 蒙古綠馬當代藝術學院、蒙古藝術文化大學,後來赴 德國基爾的穆特修斯美術學院深造。

Munkkh 在 德國求學後移居瑞典,在 斯德哥爾摩生活五年,並在 Edsvik Konsthall、Sergels Torg 和 Gallery Haengmattan 舉辦個展。2012年,他回到 烏蘭巴托,加入 藍日當代藝術團體,隨後於2013年與多位藝術家共同創立 「人性·自然·愛·自由」 藝術運動,至2019年累計完成 12個公共藝術計畫。

他的作品曾展出於 蒙古、美國、義大利、韓國、台灣、中國及德國,經常使用 街頭、工地與廢棄地的拾得物,並將其撕碎、拼貼再創作。他的 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作品《Karma of Eating》 探討了 蒙古山羊養殖產業對生態的破壞。Munkkh,是一位 蒙古當代藝術家,曾參與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「迷失在腾格里」(Lost in Tngri)蒙古館的展出。


1983年生於烏蘭巴托,Munkkh 成長於蒙古 1990年代社會動盪的過渡時期。他的父親是一名畫家,卻從未認可他的藝術潛力,這影響了他成為藝術家的決定。他先後就讀於 蒙古綠馬當代藝術學院、蒙古藝術文化大學,後來赴 德國基爾的穆特修斯美術學院深造。


Munkkh 在 德國求學後移居瑞典,在 斯德哥爾摩生活五年,並在 Edsvik Konsthall、Sergels Torg 和 Gallery Haengmattan 舉辦個展。2012年,他回到 烏蘭巴托,加入 藍日當代藝術團體,隨後於2013年與多位藝術家共同創立 「人性·自然·愛·自由」 藝術運動,至2019年累計完成 12個公共藝術計畫。


他的作品曾展出於 蒙古、美國、義大利、韓國、台灣、中國及德國,經常使用 街頭、工地與廢棄地的拾得物,並將其撕碎、拼貼再創作。他的 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作品《Karma of Eating》 探討了 蒙古山羊養殖產業對生態的破壞

​駐村計畫

抽象圖案、具代表性的人物、物件以及鮮豔的色彩是干波爾德的早期畫作中常出現的特色。在時間推移之下,他開始發展出複雜的技巧,應用在大型拼貼畫作上,融入蒙古傳統貼花工藝技法,結合撕裂舊作的碎片,以及在周遭環境所拾獲的物件和材料進行創作。近期也開始以平面與立體的現地裝置作品,將作品與看似無關聯的物件與錄像並置。這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通常是透過與空間的特性進行對話,自然隨機地形成。

干波爾德將展覽的過程視為在特定空間中尋找不同解決方案的挑戰,這件裝置作品將他在台北所收集的影像、物件以及材料與他在烏蘭巴托所創作的作品結合。其大部分的元素都是可移動的,邀請觀眾在展覽期間一起加入創作過程,透過位置的移動形成新的排列,產生不同的意義與功能。

藝術家透過弔詭手法將畫作、影像、錄像、物件等不同素材裝置於展覽空間,其中的元素與符號暗示著各種政治、宗教、文化與歷史脈絡。作品主要概念在於呈現出一個一直在改變的體驗過程,觀眾所看見的相同物件,可以透過不同的排列方式呈現,表現出改變與轉化。過程提供觀眾在這個空間遊戲的可能性,一個能夠發展出新想法的機會,可以在其中發現不同的連結,參與者也可以發展出個人對於作品的詮釋。


(文:台北當代館)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Addresses:
浪花空間 Surfy Space宜蘭縣羅東鎮天津路73號

No. 73, Tianjin Rd., Luodong Township, Yilan County 265007 , Taiwan 

 

​中山科藝所 ZITA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一段8號4樓

​4F, No. 8, Section 1, Nanjing East Road, Zhongshan District, Taipei City, Taiwan

Supported by

ministrator_0_edited.png

版權所有 超級浪

bottom of page